根据近期小麦病虫监测结果,结合我市病虫历史资料、气象条件、小麦品种布局等因素,经与县(市)测报专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市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40万亩次。其中小麦赤霉病、条锈病中度发生,若气候条件适合或外来菌源传入,存在大面积发生流行风险;纹枯病、孢囊线虫病、叶锈病、麦蚜(穗蚜)偏重发生;麦红蜘蛛、白粉病、根部病害、麦叶峰、叶枯病等病虫中度发生,吸浆虫等其它病虫轻发生。
一、主要病虫预报结果
赤霉病:中度发生。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连续降雨或大雾、结露天气多,有大面积流行风险,发生面积130万亩。显症期在5月中下旬。
条锈病:中度发生。如果外来菌源大量传入我市,将大面积流行。发生盛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
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61万亩。发生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
叶锈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0万亩。发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
蚜虫(穗蚜):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21万亩。发生盛期在4月下旬~5月中旬。
孢囊线虫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7.1万亩。
红蜘蛛:中度发生,发生面积90.4万亩。发生盛期在3月下旬~4月中旬。
白粉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68万亩。发生盛期在4月中旬~5月上旬。
根腐病、茎基腐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43.5万亩。
麦叶峰:中度发生,发生面积9万亩。发生盛期在4月中下旬。
叶枯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22万亩。发生盛期4月下旬~5月上旬。
吸浆虫:轻度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
其它病虫轻发生。
二、预测依据
(一)麦播面积和品种布局
2020-2021年度我市小麦栽培面积256.7万亩。主要栽培品种有百农207(27.8万亩),占11%;百农4199(20万亩),占8%;丰德存麦系列(12.9万亩)、占5%;矮抗58(12.65万亩),占5%;周麦27(11.4万亩),占4%;周麦22(9万亩),占4%;平安11号(10.4万亩),占4%。主导品种对赤霉病中高感,对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条锈病、茎基腐病等病害的综合抗性较差。
(二)苗情总体较好
今年小麦虽然播期推迟,冬季经历极端低温天气,但整体上越冬期温度偏高,苗情较好,群体较大,利于病虫基数积累。
据调查,全市一类苗161.13万亩,占62.78%,比去年增加10.98个百分点;二类苗74.97万亩, 占29.2%,比去年减少10.8个百分点;三类苗20.58万亩,占8.02%,比去年减少0.18个百分点,苗情总体较好。
1.麦播期整体推迟。去年麦播期间出现连阴雨天气(10月13-14日我市各地普降小到中雨,累计降雨量达18毫米),造成播期整体较常年延迟10 天左右,对根部病害侵染不利,但大部分地区冬前及越冬气温和墒情比较适宜,利于小麦冬前分藥生长和壮苗形成。
2.越冬期间,部分麦田受冻害出现发黄现象(1月6-7日,我市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最低气温降至-12~-11℃,山区降至-16~-14℃,部分麦田有轻微的冻害发生),但整体上对麦苗影响有限。整个越冬期气温偏高对病虫越冬有利。
3.早春降雪和降水利于麦苗返青。2月下旬以来出现降雪和降水,旱情解除,利于返青,对病虫发展有利。
(三)病虫情况
目前苗情转化较好,受降水影响,田间湿度大,利于麦蜘蛛、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虫害发生。据调查,当前我市麦田已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麦蚜、麦蜘蛛、根腐病、茎基腐病、孢囊线虫病等,发生面积148.9万亩次。整体上病虫发生接近常年,其中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88.1万亩,较近年均值增加12.7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万亩,平均病茎率9.46%,较近年均值增加1.25%,比去年同期高1.26%。麦蚜发生面积8万亩,较近年均值减少1.84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3.1万亩,平均百茎蚜量1.38头,较近年均值减少0.54头,比去年同期减少1.82头。麦蜘蛛发生面积28.8万亩,较近年均值增加6.4万亩,比去年同期减少10.5万亩,平均市尺单行虫量6.1头,较近年均值减少6.1头,比去年同期减少26.1头。孢囊线虫病比去年同期增加1万亩。
(四)3-5月份气候条件
据气象局预测,春季全市降水量偏少0~2成,平均气温偏高0~1℃。天气条件对病虫发生扩展无不利影响。
具体分月情况如下。
3月份:降水量偏少0~2成,平均气温偏高0~1℃,利于病虫基数快速积累。
4月份:降水量偏少0~2成,平均气温偏高0~1℃。4月中旬前中期有明显降水过程,对病害有利。
5月份:降水量偏多0~2成,平均气温偏高0~1℃,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