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茶园化学农药减施技术规范
闵红1 尹新明2 王志红3等
(1.河南省植保植检站 2.河南农业大学 3.睢阳区植保站 郑州 45000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园化学农药减施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茶园病虫害化学防控的替代措施与减施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茶叶产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33006 静电喷雾器 技术要求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2798.6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6部分:茶叶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替代措施。将植物检疫、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生态调控、诱导免疫等措施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来替代化学防控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3.2 茶禽共育。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将鸡、鹅等家禽圈养在成片的茶园中,共同生长发育。
3.3 精准施药。根据病虫发生时期及分布规律进行施药,掌握好用药时间及施药部位,提高农药对病虫的中靶率。
3.4 统防统治。由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用先进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方法,集中连片统一实施病虫防控作业。
3.5 二次稀释法。先用少量水或稀释载体将农药制剂稀释成母液或母粉,然后再稀释到所需浓度。
3.6 诱导免疫。将外源诱导剂施用在农作物上后,通过激发其产生抵御病虫害的反应,从而达到防控病虫害的目的。
4.农药减施原则
在搞好茶园病虫监测预警的基础上,采取替代措施和减施方法相结合,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保证茶园生态环境安全,提升茶叶质量,实现茶叶绿色生产。
5.替代措施
5.1 植物检疫。新辟茶园需要从外地调运种苗时,应进行检疫。
5.2 农业防控。按照NY/T 5018执行。
5.3 物理防控。根据茶园害虫主要种类、发生规律,选择适合的物理防控措施或诱集方法(参见附录A)。
5.4 生物防控
5.4.1 保育天敌。茶园周围种植杉、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作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以给天敌创造较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茶园害虫天敌包括:赤眼蜂、绒茧蜂、瓢虫、草蛉、螳螂、蜘蛛、捕食螨、鸟类等。
5.4.2 释放天敌。释放捕食螨防控害螨,赤眼蜂防控茶小卷叶蛾,绒茧蜂防控茶尺蠖,缨小蜂防控小绿叶蝉。
5.4.3 茶禽共育。在茶园中养鹅、养鸡,以667m2的茶园养鸡25~30只或鹅5~8只为宜。
施用生物制剂
根据茶园虫害主要种类、发生规律,在防治最佳时期选用合适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控(参见附录B)。
5.4.4 诱导免疫。采用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6 g~8 g/667m2,在茶叶芽苞萌发初期第一次叶面喷雾,间隔15 d~20 d第二次叶面喷雾,来提高茶叶的抗逆性和抗病性、减少农药的使用。
5.5 减施方法
5.5.1 农药选用
根据茶园病虫害主要种类、发生规律,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参见附录C、附录D),同一有效成分的产品优先选择高含量和低水溶解度的环保高效农药。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间隔期来使用农药。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按照NY/T 5018执行。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NY/T 1276 、NY/T 2798.6规定。
5.5.2 使用助剂。采用农药增效降残助剂如有机硅、激健,来增加药剂的渗透性、展着性或润湿性,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
5.5.3 农药稀释。采用二次稀释法以保证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和用量准确。
5.5.4 施药机械。选用普通喷雾器,喷孔直径应小于1 mm,每亩用药液量20 kg左右;选用静电喷雾器应符合GB/T 33006,喷液量5 kg~10 kg/667m2;飞防应选用智能无人机进行仿地貌作业,飞行高度距离茶叶蓬面高度1 m~2 m,飞行速度4 m/s~5 m/s,喷液量1 L/667m2~2 L/667m2,须添加专用飞防助剂。
5.5.5 精准施药。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针对茶毛虫、茶黑毒蛾、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害虫,重点在茶丛两侧喷洒药剂;防治小绿叶蝉和蚜虫重点在篷面用药;防治角蜡蚧重点将药喷在茶蓬的中下部。避免大风天和雨天喷药,避免逆风喷药。
5.5.6 轮换用药。将不同杀虫、防病机理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因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上升而导致用药量增加。
5.5.7 统防统治。由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将“修剪+杀虫灯+色板+茶尺蠖性诱剂+藜芦碱+病毒或BT制剂”防控模式应用于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中,来提高防控的综合效益。
5.5.8 记录与存档。 记录茶园病虫害防控中所用方法及农药使用情况,包括防控时间、防控对象、农药名称、用药剂量及防控效果,建立专门档案,妥善保存。
表1 茶园害虫物理防控用品及使用方法
防控用具
|
防控对象
|
使用方法
|
太阳能杀虫灯
|
茶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虫
|
5月初~10下旬,每2 0000m2~3 0000m2 安装一盏杀虫灯,灯离地面高度 2.0 m~2.5 m,灯距50 m~100 m。
|
黄绿光防蛾灯
|
茶尺蠖等蛾类害虫
|
5月初~10下旬,每667 m2安装一盏20~30 WLED防蛾灯,灯离地面 2.0 m~2.5 m,灯距50 m~100 m。
|
风吸式捕虫器
|
茶毛虫、茶尺蠖 、茶细蛾、小绿叶蝉、蜡蝉
|
5月初~10下旬,每2 0000m2 安装一盏捕虫器,捕虫器高于树蓬面1 m,灯距20 m。
|
性信息素诱捕器
|
茶尺蠖、茶毛虫、茶细蛾
|
在成虫羽化始期,每亩放置2~3套茶尺蠖或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
|
可降解色板
|
芽绿色板诱杀小绿叶蝉
|
色板规格20 cm×24 cm,250~300张/10000m2,以底边不高于茶树蓬面5 cm为宜,当板上粘虫面积占板表面积的60%以上时更换。
如配合使用信息素诱芯,可将诱芯悬挂于版上方三分之一处。
|
素馨色板诱茶黑刺粉虱、蚜虫
|
蓝板诱杀蓟马
|
多功能房屋型害虫诱捕器
|
茶毛虫、茶尺蠖、茶毒蛾、茶细蛾、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蓟马等鳞翅目、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
|
每667 m2安装诱捕器4~6个,安装高度为诱捕器下缘高出茶蓬平面20 cm。害虫饵料15 d更换一次;性诱剂诱芯悬挂距离药液2 cm,30 d更换一次;诱虫色板视表面黏虫的数量及粘性程度,将色板内侧面置换到外侧面。
|
-
表2 茶园生物制剂及使用方法
药剂名称
|
制剂使用量(g、ml/667m2)
|
防治对象
|
安全间隔期d
|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注意事项
|
茶核·苏云菌悬浮剂(1千万PIB/mL+2000IU/uL)
|
100~150
|
茶尺蠖、茶毛虫
|
2
|
5
|
生物防治施药时间要适当提前。生物制剂宜在晴天傍晚或阴天全天施用。
|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0.2亿PIB/mL)
|
50
|
茶尺蠖
|
3*
|
1
|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0.2亿PIB/mL)
|
50
|
茶毛虫
|
3*
|
1
|
BT制剂(16000IU/毫克)
|
50~100
|
茶毛虫、茶黑毒蛾
|
3*
|
1
|
短稳杆菌悬浮剂(100亿孢子/ mL)
|
71~100
|
茶尺蠖
|
3*
|
1
|
0.4%蛇床子素乳油
|
100~120
|
茶尺蠖
|
3*
|
1
|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0亿PIB/ mL)
|
50~60
|
茶尺蠖
|
3*
|
1
|
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400亿个孢子/g)
|
25~30
|
小绿叶蝉、丽纹象甲
|
3*
|
1
|
粉虱真菌制剂(10亿孢子/g)
|
100
|
黑刺粉虱
|
3*
|
1
|
0.5%印楝素可溶液剂
|
28~40
|
小绿叶蝉、茶蚜
|
5
|
3
|
0.6%苦参·藜芦碱水剂
|
60~75
|
小绿叶蝉、茶蚜、红蜘蛛、茶橙瘿螨
|
7*
|
3
|
2.5%鱼藤酮乳油
|
150~250
|
茶尺蠖、小绿叶蝉
|
7
|
3
|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
30~40
|
茶饼病
|
7
|
3
|
|
*表示暂时执行的标准
|
表3 茶园杀虫杀螨剂及使用方法
药剂名称
|
有效成分用药量(g、mL /hm2)
|
防控对象
|
安全间隔期d
|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主治
|
兼治
|
10%氯菊酯乳油
|
9~18
|
茶毛虫、茶蚜
|
-
|
6
|
2
|
5%除虫脲乳油
|
10~15
|
茶尺蠖
|
-
|
7
|
1
|
13%甲维·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
17.55~23.4
|
茶小绿叶蝉
|
茶蚜、茶尺蠖、茶毛虫
|
7
|
1
|
55%哒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
24.75~33
|
茶小绿叶蝉
|
茶蚜、茶尺蠖、茶毛虫
|
7
|
1
|
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
|
30~45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
|
5
|
2
|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
30~60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
|
7
|
1
|
30%联苯·茚虫威悬浮剂
|
54~81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茶尺蠖、茶毛虫
|
7
|
1
|
30%哒螨·茚虫威悬浮剂
|
58.5~67.5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螨类、茶尺蠖、茶毛虫
|
5
|
1
|
6%甲维·虫螨腈微乳剂
|
67.5~76.5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茶尺蠖、茶毛虫
|
7
|
1
|
35%依维·虫螨腈悬浮剂
|
78.75~131.25
|
茶小绿叶蝉
|
-
|
7
|
1
|
20%呋虫胺可溶粒剂
|
90~120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
7
|
1
|
40%联苯·噻虫啉悬浮剂
|
90~120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黑刺粉虱
|
14
|
1
|
32%联苯·噻虫嗪悬浮剂
|
96~144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黑刺粉虱
|
7
|
1
|
40%联菊·丁醚脲悬浮剂
|
90~150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茶尺蠖、茶毛虫
|
7
|
1
|
30%茚虫·吡蚜酮悬浮剂
|
135~180
|
茶小绿叶蝉、茶蚜
|
茶尺蠖、茶毛虫
|
7
|
1
|
30%醚菊酯水乳剂
|
150~180
|
茶小绿叶蝉
|
茶蚜
|
|
2
|
99%矿物油
|
4500~7500
|
茶橙瘿螨
|
黑刺粉虱
|
5
|
1
|
45%晶体石硫合剂
|
4500~7500
|
杀虫、杀螨
|
封园防治;采摘期不宜使用
|
-
|
-
|
表4 茶园杀菌剂及使用方法
药剂名称
|
有效成分用药量(g、mL /hm2)
|
防治对象
|
安全间隔期d
|
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主治
|
兼治
|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
20~30
|
炭疽病、茶叶斑病
|
茶饼病、云纹叶枯病
|
14
|
3
|
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
69~92
|
炭疽病
|
-
|
5
|
2
|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
281~375
|
炭疽病、茶叶斑病
|
茶饼病、云纹叶枯病
|
10
|
3
|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
343~480
|
炭疽病、茶叶斑病
|
茶饼病、云纹叶枯病
|
10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