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2025年麦播期病虫害发生和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期是预防控制小麦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机。做好麦播期病虫害防控工作,不仅能有效预防缺苗断垄、烂种死苗,压低早春病虫基数,还能明显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根据近年来我县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病虫基数调查结果,今年我县麦播期重点防控对象是种传、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和地下害虫等。为做好今年麦播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一)地下害虫。县植保站和测报点8月底至9月上旬对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田共挖土调查98m2,地下害虫总虫数186头,折合每亩1265.4头,亩虫量均值分别较2024年940.4头增加34.6%,较2023年1293.6头减少2.2%。其中:
蛴螬、金针虫平均亩虫量1108.9头,其中玉米田平均亩虫量1133.4头,最多1733.4头;花生田平均亩虫量1257.2头,最多1866.8头;大豆田平均亩虫量844.5头,最多1333.4头;辣椒田平均亩虫量833.4头,最多888.9头/亩;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占调查田块的51%。
蝼蛄平均亩虫量156.5头,其中玉米田平均亩虫量200头,最多400头;花生田平均亩虫量95.2头,最多266.7头;大豆田平均亩虫量44.5头,最多133.3头;辣椒田平均亩虫量416.7头,最多666.7头,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占调查田块的74.5%。
(二)主要病害。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种传病害在我县连年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仍有重发的潜在危险。
二、防治指标
蛴螬、金针虫混合虫量1000头/亩;蝼蛄100头/亩。
三、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麦播期病虫害防控,要坚持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病虫防控与促壮抗逆相统一的策略,重点落实种植抗病品种、科学耕作栽培、精准包衣拌种等关键技术措施。
(一)选择种植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小麦茎基腐病重发田块可选用丰德存20、郑麦136、周麦27、泛麦8号、秋乐168、西农519、洛麦26号、中育1702、中麦578等抗(耐)病品种;预防小麦赤霉病可选用百农4299、郑麦9134、西农979、豫农904等抗病品种。
(二)加强健康耕作栽培措施
一要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做好清洁田园,秸秆还田后宜深耕,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确保整地质量。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尽量避免秸秆还田,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二要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平衡精准施肥,注意增施腐熟有机肥和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菌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三要高质量播种。重点做到“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避免过早或过深播种,防止冬前旺长和深播弱苗。胞囊线虫病发生田块,播后及时镇压。
(三)全面推行包衣拌种
各乡镇应把推广应用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作为防治麦播期病虫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突出重点,科学选药,力争实现包衣、拌种全覆盖。
1.药剂拌种:根据病虫发生种类,科学选择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针对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可选用三氟吡啶胺、吡唑酯·丙硫·噻虫嗪、苯甲醚·咯菌腈·噻虫胺等药剂。针对纹枯病,可选用氟环·咯·苯甲、氟唑菌苯胺、噻呋·肟菌酯等药剂。针对全蚀病,重发田采用硅噻菌胺统一拌种,病情较轻田采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种子处理。针对地下害虫,可选用噻虫胺、噻虫嗪、辛硫磷或毒死蜱等药剂拌种,高密度田块可酌情实施药剂土壤处理。针对苗蚜,可选用噻虫胺、噻虫嗪等药剂包衣拌种。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应按科学比例混合使用对路杀菌剂和杀虫剂,或合理选用二元或三元复配种衣剂,一拌多效。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时,可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寡糖·链蛋白等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2.土壤处理:对土传病害重发田、地下害虫重发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和种子包衣(拌种)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茎基腐病、全蚀病严重发生田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2.5公斤拌细土20公斤撒施,病区施药量可适量增加。地下害虫重发田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300毫升,对水1~2公斤,拌砂土20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病虫混发田用上述两种药剂混合使用。
要慎重选择对路农药品种,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操作使用,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