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虫撬动绿色稳产大棋局——商丘推广“以虫治虫”新技术
豫东平原,热浪灼人。商丘市睢县潮庄镇船李村,种粮大户李红基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1200亩正值授粉期、长势喜人的玉米地,遭遇了“钻心虫”(玉米螟)的凶猛袭击。往年此时,刺鼻的农药味早已弥漫田间。但今天,他攥着手机,犹豫再三,最终取消了预定的农药喷洒订单。吸引他的,是田埂上那几架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和商丘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农艺师肖涛手中不起眼的褐色小球——里面装着成千上万名为科云赤眼蜂的“微型士兵”。
(一)田埂上的疑虑与期待:“天兵天将”真能行?
“肖研究员,这些看都看不清的小不点蜂,真能斗得过我这棒子地里的‘钻心虫’?”李红基指着天空,声音里透着焦灼,也藏着最后一丝期待。围拢过来的村民同样满脸疑惑,目光在肖涛和那神秘的小球间来回逡巡。肖涛没有直接回答,他微微一笑,举起了手中的放蜂球。“老李,乡亲们,别小看这些小不点。”他轻轻掰开一个球,里面密密麻麻的微小生命蓄势待发,“它们叫赤眼蜂,眼睛是红的,个头比芝麻还小,成蜂只有0.5到1毫米。但它们是自然界专治害虫的‘生物特种兵’!”话音未落,指令下达。三架植保无人机呼啸升空,精准盘旋在郁郁葱葱的玉米田上方。舱门开启,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褐色蜂球,如天女散花般均匀投下。这场代号为“蜂兵行动”的战役,正式打响了商丘市2025年农作物生物防治“三进”行动(进基地、进组织、进农户)的第一枪。
(二)“蜂兵”作战揭秘:大自然的精密杀阵
肖涛的自信源于赤眼蜂独特的“作战方式”。“每个小球里藏着2500名‘蜂兵’。”他解释道,“它们羽化后,会像最精密的侦察兵,专门搜寻玉米螟、棉铃虫这些害虫产下的卵。找到目标,就把自己的卵产进去。赤眼蜂的幼虫孵化出来,害虫的卵就成了它们的‘营养餐’。害虫还没出世,就被扼杀在‘摇篮’里,这就叫‘以虫治虫。看着村民们依然有些懵懂,肖涛指着玉米心叶上被钻心虫啃噬出的成排白色孔洞,以及被蛀得七零八落的雄穗、雌穗,语气凝重:“钻心虫是玉米的头号杀手,减产甚至绝收都有可能。过去几十年,咱们靠化学农药‘硬扛’,虫子越打越‘精’,抗药性越来越强,药越打越多,成本越来越高,地力、环境也遭了殃。这就像个恶性循环。现在,这个小球就是打破循环的钥匙。”他掂量着手中的蜂球,语气转为坚定,“一亩地只需投4个球,无人机几分钟搞定。省药、省工、省心,关键是绿色安全,玉米品质更有保障,卖价也能上去。”
(三)大户的“赌注”与绿色的希望
李红基是这场“绿色试验”的急先锋。面对虫害压力,他顶着可能减产的风险,暂停了化学农药喷洒,把宝押在了这不起眼的“蜂兵”上。“肖专家把道理讲透了,国家也号召减药增效、绿色生产。我就想,试试看!要是真成了,不光我省钱省力,这玉米也更‘干净’,消费者吃着放心,咱地里的小动物也少遭殃。”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翠绿的玉米叶,“这无人机一飞,感觉像是请来了‘天兵天将’,心里踏实多!”他的选择并非孤例。2025年,商丘市将“以虫治虫”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八个县(区)大力推广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目标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农业投入方式、生产理念的深刻变革。
(四)“蜂兵”扇动的翅膀:通向农业强国的绿色之路
站在生机勃勃的玉米田边,肖涛的目光越过层层绿浪,投向更远的未来。“推广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依赖,这绝不是权宜之计。”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后背,与脚下的黄土地仿佛融为一体。“‘三进’行动的核心,就是要让最好的绿色防控技术沉下去、覆盖广、用得好。我们得让农民亲眼看到效益,亲手掌握技术。”他掰着手指算起长远账:“减少了农药投入是直接效益;提升了玉米品质和价格是增值效益;保护了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效益;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更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效益。这一只只小赤眼蜂,撬动的是农业绿色转型的大棋局!”夕阳西下,无人机完成了最后一轮投放。李红基蹲在田埂,小心翼翼地翻开一片玉米叶,寻找着那些微小“蜂兵”的踪迹。尽管肉眼难辨,但他仿佛能感受到,一场静默而高效的“围剿战”已在青纱帐里悄然展开。微风拂过,玉米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吟唱着一曲绿色发展的新乐章。
豫东平原广袤的田野上,这小小的“蜂兵”奇袭,正以其微小的身躯,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使命。每一粒即将饱满的玉米,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守护“大国粮仓”的根基,在于尊重自然、科技赋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