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 协会概况
  • 信息中心
  • 病虫预警
  • 服务组织
  • 农业技术
  • 专家团队
  • 会员单位
  • 在线留言
    详情展示   首页 - 植保技术 - 绿色防控
    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02.04    浏览次数:

    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

    于思勤1,武予清2,李淑君3,徐永伟1,彭红1,刘一1,崔荧钧1

    (1.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郑州,450002;2.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3.河南省烟草研究所;许昌,46100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生育期长,病虫害种类多,发生危害严重,加强病虫害防治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措施。长期以来,小麦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由于监测预警服务不到位,对防治时期、防治指标掌握不准,普遍存在盲目用药、滥用农药的现象,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造成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农民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增加防治次数,导致农药过量使用,环境污染加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使小麦病虫害防治陷入恶性循环的道路。

    为了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使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3)、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S2010-01-G08)及国家烟草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集成了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根据我省不同生态类型区麦田病虫草害种类、发生危害程度、小麦生产水平及商品用途等情况,在准确开展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动态监测预警的基础上,在大力开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生态调控、免疫诱抗和科学用药技术,推广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达到控制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是大力开展农业防治,优化品种布局,充分发挥抗性品种的作用,加强生态调控,从源头预防控制小麦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辅助开展生物防治措施,认真抓好种子处理和药剂土壤处理,保障小麦一播全苗,促进小麦健壮生长,降低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程度。开展农机农艺相融合,为全程开展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1.1 检疫防控

    禁止从疫区调运小麦种子,使用经过严格检疫合格的小麦种子。小麦种子繁育田要安排在无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块,提前向植物检疫部门申请,并对繁殖材料实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和除害处理措施,杜绝检疫对象的传播蔓延。

    1.2 农业防治

    1.2.1 使用抗病虫品种。经过对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小麦品种进行大量的鉴定和试验调查,根据不同地区病虫害的优势种类和防控目标,推广使用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

    抗条锈病品种。在豫南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和早春易发区,根据生产需要,有选择地种植周麦22、周麦18、周麦28、周麦30、周麦36、沃德麦365、郑麦366、郑麦618、豫麦158、众麦1号、豫麦49-198、西农511、中育9307、洛麦31、新麦20、新麦36等对小麦条锈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抗赤霉病品种。 由于目前河南省推广的小麦品种大多数对赤霉病抗性差,在豫中南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可选择种植郑麦9023、郑麦0943、西农529、西农9718、西农979、扬麦13、扬麦15、先麦8号、先麦10号、兰考198、新麦21、农大1108等发病相对较轻的品种。

    抗纹枯病品种。在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严重的地区,推广使用郑麦379、豫农416、先麦10号、新麦26、师栾02-1、矮抗58、周麦18、豫教5号、焦麦266、许农7号、扬麦15、开麦18、中育6号、偃展4110、济麦4号等对小麦纹枯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

    抗白粉病品种。在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推广种植矮抗58、郑麦366、周麦18、周麦36、中麦175、新麦19、洛麦22、郑麦113等抗白粉病的品种。

    抗叶锈病品种。在小麦叶锈病发生严重的地区,选择种植周麦18、周麦22、周麦28、周麦36、众麦1号、山农20、先麦10号、兰考198、郑麦366、郑麦379、豫教5号、洛麦24、平安8号、许农7号、濮麦26、平安9号、许科316、济麦4号、轮选66等抗叶锈病的品种。

    抗叶枯病品种。在小麦叶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区,选择种植郑麦379、郑麦583、豫农416、众麦1号、矮抗58、豫麦18-99、周麦18、周麦21、先麦10号、平安8号、先麦8号、怀川916、濮麦26号、许农7号、太空6号、济麦4号、中育12号、豫农202等抗病品种。

    抗全蚀病品种。在小麦全蚀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根据生产需要,大力推广使用淮麦22、众麦1号、科优1号、偃展4110、、豫展9705、豫麦58-998、高优505等对全蚀病抗()性强的品种。

    抗根腐病品种。在小麦根腐病重发区,推广使用郑麦9023、洛麦22、泛麦5号、郑麦9962、洛麦21、济麦22、丰德存1号等对根腐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抗茎基腐病品种。在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推广使用兰考198、周麦24、周麦27、泛麦8号、开麦18、许科718等对茎基腐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抗孢囊线虫病品种。在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普遍的地区,推广使用太空6号、中育6号、豫优1号、新麦19、濮麦9号等抗孢囊线虫病的品种 。

    抗黄花叶病毒病品种。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推广使用新麦208、郑麦366、郑麦618、衡观35、泛麦5号、豫农416、郑麦9023、丰德存1号、周麦22、濮优938、同舟麦916等抗病品种。

    抗蚜虫品种。 在小麦蚜虫发生严重的地区,选择种植对麦长管蚜抗性较好的豫麦68、新麦19、兰考大穗、周麦18、郑丰6号、商丘355等。

    抗吸浆虫品种。选用穗形紧密、口紧、内外颖毛长而密、扬花期短而集中、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如济麦21、济麦22、太空6号、洛麦24、西农979、郑麦9023、豫麦49-198、新麦19等抗吸浆虫品种。

    1.2.2 合理施肥。按照“推进精准施肥、调控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原则,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使用量、分期调控,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连续三年秸秆全量还田的地块,钾肥使用量酌情减少。

    1.2.3 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实行深耕,耕层深度达到25-30厘米,能破除土壤板结,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减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在没有进行深耕的地块,播种时使用带有深松铲的播种机进行播种,也能打破犁底层,促进小麦生长。

    1.2.4 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还田要充分粉碎,要求秸秆长度小于5厘米,均匀抛撒地表,加入秸秆腐熟剂,结合深翻,加速秸秆腐解,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1.2.5 清除杂草。小麦播种前,清除地边、沟边、路边的杂草,尤其是豫西、豫北小麦条锈病越夏的高海拔地区要清除自生麦苗,减少秋季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减轻秋苗期病害的发生;压低小麦蚜虫、灰飞虱的种群基数。

    1.2.6 适时适量播种。避免早播,半冬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期105-20日,弱春性品种的适宜播种期1015-25日;播量控制在9-13千克/亩,一般不超过15千克;做到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重播、不漏播,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尤其是秸秆还田的地块更要做好播后镇压工作。

    1.2.7 推广宽窄行种植。中高产田提倡宽窄行种植模式:即宽行行距为24-26厘米,窄行行距为12-16厘米,既能够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增产,又为后期机械进地打药留下作业道,减少机械碾压,实现农机农艺相融合。

    1.3 生物防治

    1.3.1 纹枯病防治。使用生物农药5%井冈霉素水剂100毫升+5%阿维菌素悬浮种衣剂30毫升拌10千克麦种,预防小麦苗期纹枯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播种期使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100毫升拌种10千克,返青期、抽穗期、灌浆期分别使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750倍喷雾,增强植物免疫力,提高抗病性,预防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

    1.3.2 全蚀病防治。优先使用1%申嗪霉素悬浮剂10-15毫升拌麦种10千克,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达60%-70%。使用5亿个活芽孢/克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拌10千克麦种;返青期使用5亿个活芽孢/克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喷淋小麦茎基部,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达60%以上。

    1.3.3 孢囊线虫病防治。在孢囊线虫病严重发生田块,用含有阿维菌素的小麦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每亩使用阿维菌素有效成分不低于1克,包衣后晾干即可播种。也可以用活菌总数≥10亿/克淡紫拟青霉菌剂按小麦种子量的1%进行拌种后,堆闷23小时、阴干后播种,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效达50%左右,同时具有促进小麦生长的作用。

    1.3.4 种植天敌贮备植物。边行种植甘蓝型油菜,每隔100-200米小麦种植1-1.5米油菜条带,根据土地面积设置,适合机播机收模式,重复3-4次;也可采取岛屿模式种植油菜。油菜作为天敌贮备植物,用于油菜蚜虫的繁殖和栖息,饲养蚜茧蜂、瓢虫等天敌昆虫,为麦田害虫控制提供天敌资源。

    1.4 化学防治

    1.4.1 土壤处理。在小麦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麦田,使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5千克/亩进行处理土壤;在地下害虫、吸浆虫发生严重的田块,除药剂拌种外,每亩用3%辛硫磷颗或3%甲基异柳磷粒剂2-3千克,拌细干土10千克,在犁地前均匀撒施于土表。

    1.4.2 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经过大量试验示范,证明种子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苗期病虫害最有效的措施,具有隐蔽施药,对环境污染小,持效期长,减少农药使用量等优点。

    在全蚀病重发区,使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毫升+ 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毫升或 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拌10千克麦种。

    在全蚀病一般发生区,使用2.5%咯菌腈悬浮剂20毫升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40毫升+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毫升或 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拌10千克麦种。

    在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发生区,使用6%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 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毫升或 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拌10千克麦种。

    在豫南地区推广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与杀虫剂混合拌种,防治苗期多种病虫害,预防早春锈病、白粉病等。

    小麦种子田。推广使用2.5%咯菌腈悬浮剂20毫升+ 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毫升或 50%辛硫磷乳油20毫升拌10千克麦种,预防全蚀病及其它病虫害。

    在孢囊线虫病严重发生田块,用含有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的小麦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每亩有效成分不低于1克,包衣后晾干即可播种。也可以用淡紫拟青霉菌剂拌种。

    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充分混合均匀,在有条件的地方,使用简易包衣机或滚筒包衣机、批次式包衣机统一进行种子包衣,以便保证包衣效果。没有包衣机械时,可以将种子处理剂混匀后,使用自封袋、盆、桶或其它容器进行拌种处理,注意将种子处理剂现混现用,搅拌均匀。使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进行拌种时,一定要及时将种子摊开凉干,切记不能堆闷种子。

    2 秋苗期

    注意查治苗期地下害虫、红蜘蛛,防除麦田杂草等,秋苗期是开展麦田化学杂草的有利时机,这个时期大部分杂草已出苗,且杂草小、组织幼嫩、根系弱、抗药能力差,施用较小的药量即可取得理想的除草效果,而且麦苗抗药能力强,对小麦安全。

    2.1 查治地下害虫 小麦出苗后,如果发现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3%以上的地块,要及时使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500-1000倍液顺麦垄喷淋。

    2.2 防除杂草 针对麦田长期使用苯磺隆,导致播娘蒿、荠菜、猪殃殃、麦家公等杂草产生抗药性,杂草优势种群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克服杂草的抗药性,提倡冬前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气温在6℃以上的晴天,开展化学除草。

    2.2.1 防除阔叶杂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平方米有杂草30株以上的麦田,每亩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克+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毫升、或5.8%唑嘧磺草胺·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0毫升、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悬乳剂40毫升、20%双氟磺草胺·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15毫升专用助剂,加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以猪殃殃、泽漆为主的麦田,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

    2.2.2 防除禾本科杂草。在野燕麦、看麦娘、稗草、棒头草等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的麦田,每平方米有杂草20-30株的田块,每亩用10%精恶唑禾草灵乳油40-50毫升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20克,加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在节节麦、雀麦、硬草严重发区,每亩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剂25-35毫升或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20-30克,加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注意甲基二磺隆不能在小麦拔节后使用,遭受涝害、冻害、病害及缺肥的麦田不能使用,施药后5天不能大水漫灌,否则易产生药害。精恶唑禾草灵不能和二甲四氯、2,4-D、百草敌、阔叶净等混用。

    在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地块,将两类除草剂各计各量,分别稀释,现混现用;也可每亩用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4克,或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20-30克,或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0-13克,对水30千克,均匀喷雾。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在干旱、涝害、冻害、肥力不足时,不宜使用,后茬套种花生、辣椒、棉花的安全间隔期为65天。

    2.2.3 预防除草剂副作用。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防治范围使用,采取“二次稀释法”稀释除草剂,做到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避免杂草产生抗药性。注意天气预报,在低温寒潮天气和降雨来临之前不要喷施。每亩用0.1%奈安除草安全剂80克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预防除草剂药害。当出现除草剂药害时,每亩及时用0.1%奈安除草安全剂80-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隔5天再喷一次,可以有效解除除草剂药害。

    3 返青拔节期

    主要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麦蜘蛛蚜虫等,在使用对路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的麦田,一般不需要防治;秋季没有开展化学除草的麦田,注意防除麦田杂草。

    3.1 防治根部病害 在纹枯病、根腐病发生区,当病株率达到15%以上时,每亩使用5%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每亩100-150克,或4%井岗·蜡芽菌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千克,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淋。在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重发区,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20%三唑酮乳油60-80毫升、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加水40-50千克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雾。每次喷药时,加入5%氨基寡糖素水剂100毫升或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毫升,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刺激小麦健壮生长。

    3.2 挑治害虫 在麦蜘蛛发生严重的地块,当单行市尺达到200头以上时,每亩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毫升或10%烟碱乳油50-80毫升,对水30-40千克喷雾,尽量重点挑治。

    3.3 补治麦田杂草 冬前没有开展除草的麦田,应当在320日之前进行化学除草,使用的药剂与秋苗期相同,由于此时杂草较大,抗药性提高,再加上麦苗的覆盖,杂草不易着药,应当使用推荐剂量的上限,增加喷液量,均匀喷雾,以提高除草效果。当出现除草剂药害时,每亩及时用0.1%奈安除草安全剂80-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隔5天再喷一次,可以有效解除除草剂药害。

    这一时期要加强田间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根据当地病虫草害发生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合理开展防治,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尽量不用化学农药,确实需要防治的田块实行挑治,尽可能推迟麦田第一次大面积使用杀虫剂的时间,以便保护和发挥害虫天敌的作用。在实行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的麦田,小麦根部病害发生较轻的田块不要喷施杀菌剂,红蜘蛛达不到防治指标的田块不必施药。对于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率。

    3月中旬开始,豫南麦区要利用孢子捕捉仪捕捉条锈病、叶锈病的夏孢子及赤霉病的子囊孢子,密切关注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充分利用我省在防治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严密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成功经验,发现条锈病发病点或发病中心时,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业务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尽快封锁控制发病田块,并组织开展全面普查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

    4 抽穗期

    抽穗期主要防治小麦吸浆虫、赤霉病,兼治蚜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

    4.1 防治吸浆虫 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田,在小麦抽穗70%-80%时,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重发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4-5天,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喷雾时要喷匀打透,亩药液量不少于30千克。成虫期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时期,应当大力推广。

    4.2 预防小麦赤霉病 豫南常发区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原则,在小麦齐穗期喷药预防,做到防在发生流行之前;豫北高产灌溉区及其它麦区,根据预报结果,在扬花初期及时喷药预防。每亩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 100-150毫升、或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50%多菌灵微粉剂100克,加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重点喷施小麦穗部。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推广每亩使用4%井岗·蜡芽菌可湿性粉剂50克、0.3%四霉素水剂50-70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施药后3-6 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果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间出现连阴雨、多露或雾霾天气,必须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用药。

    5 扬花灌浆期

    扬花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危害严重的时期,防治的重点是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同时注意预防小麦后期早衰和干热风危害。

    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危害程度及其它情况,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的“一喷三防”工作,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在防控药剂选择上,重点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相同品种药剂重点推广高含量产品和悬浮剂、水乳剂等环保、高效剂型。

    5.1 防治蚜虫 当蚜虫严重发生时,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克、3%啶虫脒乳油30毫升、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毫升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20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兼治吸浆虫等。在有机小麦生产基地,根据蚜虫发生动态预报,于小麦齐穗期,每亩释放蚜茧蜂寄生的僵蚜6000头或者人工释放异色瓢虫1000头以上,防治小麦蚜虫;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大力提倡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友好型农药,可选用植物源杀虫剂,每亩用0.2%苦参碱水剂150克、0.5%楝素乳油40毫升、30%增效烟碱乳油20毫升、10%皂素烟碱1000倍液,也可用生物农药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均能达到90%以上。

    5.2 防治白粉病、叶枯病、锈病 提倡用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3%四霉素水剂500-800倍液,防治小麦白粉病、叶枯病;后期小麦叶部病害发生严重时,每亩用12.5%烯唑醇40-50克、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60-80毫升,对水喷雾。

    扬花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危害严重的时期,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防治警报,通过病虫情报、新闻和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先进的植保机械的作用,组织开展大面积的统防统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在防治具体工作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危害情况,优先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措施;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情况下,科学配伍药剂,提倡综合用药,一喷多防,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每次每亩喷雾时加入98%磷酸二氢钾晶体150-200克和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毫升,能够防止小麦早衰,预防后期干热风,提高灌浆速度,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和品质。后期喷施叶面肥尽量不要使用尿素等氮肥,以免加重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小麦的商品价值。

    6 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6.1 经济效益 2013-2017年间,每年选择20-30个县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累计建设国家级示范区14个、省级示范区167个、市县级示范区2023个。累计推广应用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 348.57万亩,增收小麦25261.92千克,增加收益54985.55万元, 扣除防治成本17011.88万元,新增纯收益=增加收益-防治费用=37973.67万元,加上示范区节约防治费用1134.85万元,总经济效益=新增纯收益+节约防治费用=39108.52万元,投资收益比为1:3.23,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6.2 社会效益 在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推广过程中,筛选并推广了一批抗病性较好的小麦品种、先进实用的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及高效低毒农药,通过优化配套,集成创新了适合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域的小麦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次数,节约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项目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多种形式培训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合作社、种粮大户和新型农民,宣传普及了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我省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对保障优质小麦生产安全,实现小麦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6.3 生态效益 本项目所推广的绿色防控配套技术特别注重抗病品种应用、农业防治措、药剂处理小麦种子、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及高效低毒防治药剂的应用,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减轻了化学农药的污染,保护了人畜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我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 ·  协会概况
  • ·  信息中心
  • ·  统防统治
  • ·  联系我们
  • ·  会员单位
  • ·  病虫信息
  • ·  植保技术
  • ·  产品展示
  • 河南省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协会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