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 协会概况
  • 信息中心
  • 病虫预警
  • 服务组织
  • 农业技术
  • 专家团队
  • 会员单位
  • 在线留言
    详情展示   首页 - 植保技术 - 绿色防控
    河南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发布时间:2021.02.04    浏览次数:

    河南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彭红1  赵峰2   柴俊霞3  朱志刚4

    (1.河南省植保植检站 2.光山县植保植检站  3.洛阳市植保植检站  

    4.信阳市植保植检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提出了水稻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1  稻纹枯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3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GB/T 15794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用

    NY/T 2156  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NY/T 2386  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

    NY/T 2730  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2737  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

    NY/T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

    3.2 生态调控。基于对农田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有机协调系统各组成成分,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对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调控功能,最大限度制约有害生物种群发展潜能,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防治技术原则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为基础,辅以生态调控、合理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

    5.绿色防控主要措施

    5.1 水稻育秧、移栽前

    5.1.1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如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等轮作。

    5.1.2  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抗病、抗虫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T 4404.1的规定,品种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

    5.1.3 深耕沤田。闲田、绿肥田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蛹期,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 d~10 d。

    5.1.4  清除菌核。在大田平整灌水后、水稻移栽前全面清捞在水面的纹枯病菌菌核(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5.1.5 平衡施肥。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用,肥料使用原则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5.1.6 诱集越冬代二化螟成虫

    每个诱捕器装1枚诱芯,50×667m2以上连片使用,每667 m2放置1~2枚,连片使用面

    积达到100×667m2以上时,每667m2使用1枚诱芯。诱捕器间隔30m~50m,呈外密内疏放置。

    诱捕器放置高度以诱捕器下沿离地面0.5 m~1 m,使用时间宜掌握在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1周左右。

    5.1.7  种植显花植物。在本田田埂种植芝麻或者大豆等显花植物。或在稻田机耕道边、较宽的田埂和沟渠土坡上种植香根草,香根草每丛间距0.8 m~1m,香根草间可套种芝麻或者大豆。

    5.2 育秧、移栽期

    5.2.1 种子处理。预防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时,采用药剂浸种进行种子处理(参见附录A)。

    5.2.2  覆盖育秧。在水稻病毒病发生区阻隔灰飞虱传播病毒,在播种后出芽前采用20~40目的防虫网或者15g/ m2~20g/m2无纺布覆盖育秧,育秧期间不揭开网或布。

    5.2.3 带药移栽。在拔秧前2d~3d,每667 m2秧田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6g~24g或吡虫啉有效成分3 g~10g或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分1g~2g对水30kg均匀喷雾。

    5.2.4 合理稀植。优质稻每667 ㎡种植1.2~1.7万穴,超级稻、杂交稻每667m2种植1~1.2万穴。机械化操作田块,实行宽行(距)窄株(距)种植模式,行距一般30cm。

    5.3 分蘖至孕穗期

    5.3.1 稻鸭共育。在水稻移栽后15 d,每667 m²放入麻鸭12~15只,至水稻齐穗期移出。

    5.3.2 二化螟防治

    5.3.2.1  放置性诱剂。将5.1.6放置的诱捕器及性诱芯移到本田,继续诱控二化螟雄成虫。

    随着水稻生长,及时调高诱捕器放置高度,使诱捕器下沿高于植株顶部1cm~5cm;在二化螟整个发生时期应连续使用性诱剂,每隔6~8周(也可根据诱芯包装上标注的持效期)更换一次诱芯,否则会影响防效;当诱捕器中虫量过多时,应及时清除死虫。

    5.3.2.2释放寄生蜂

    根据虫情监测结果,于成虫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等寄生蜂。均匀设置68/667m²放蜂点,放蜂点之间距离8 m10 m。连续放蜂23次,间隔3d5d,每次放蜂10000/667m²

    蜂卡置于放蜂器内或倒扣在带孔的纸杯中,悬挂在木棍或竹竿上插入田间,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蜂卡。蜂卡挂放的高度为离植株顶部1cm10cm,并随植株生长进行调整。高温季节蜂卡应置于叶冠层下。

    5.3.2.3 安装杀虫灯。在二化螟发生严重的地方,安装杀虫灯,每30×667 m2~60×667 m2地安装一盏。为了减少灯光对天敌的杀伤作用,开灯时间控制在二化螟成虫羽化高峰期的晚上8点之后。

    5.3.2.4  应急防控。二化螟大暴发年份,要及时喷施生物农药、无公害的化学农药控制为害,具体用药参见附录A。

    5.3.3 纹枯病和稻瘟病防治。按GB/T 15791、GB/T 15790,当纹枯病病株率达到防治指标、稻瘟病出现急性病斑时进行防治(生物农药参见附录A)。

     

     

    1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用药

    防治对象

    生物源农药每667 m²用量

    化学农药每667 m²用量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恶苗病

     

    25% 咪鲜胺乳油2500倍药液

    25% 氰烯菌酯悬浮剂3000倍药液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种子处理

    杂交稻种子浸种24 h;常规稻种子浸种48 h

    稻飞虱、蓟马

     

    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42 mL/100 kg~667 ml/100 kg种子或30%噻虫嗪种子处理剂悬浮剂120 mL/100 kg~350 mL/100 Kg种子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药剂拌种

    种子要摊在塑料薄膜上或塑料大盆中拌种;拌种后要阴干,切忌暴晒。

    二化螟

    16000 IU/ mg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50 mL~180 mL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240 g/ 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5 mL2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10 mL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喷雾

    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盛期对稻株均匀喷雾。每667 m2用水量30 kg 60 kg

    稻纵卷叶螟

    16000 IU/ mg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00 mL~150 mL400亿活芽孢/g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25 g~35 g制剂或100亿孢子/ mL短稳杆菌悬浮剂80 mL~100 mL30亿PIB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50 g 100 g22%氰氟虫腙悬浮剂30 mL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8 g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喷雾

    要在下午4点以后施药,均匀细喷雾。每667 m2用水量30 kg~60 kg

    稻飞虱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 g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10 g15 g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 g15 g30%醚菊酯悬浮剂60 mL80 mL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喷雾

    667 m2用水量30 kg~60 kg

    纹枯病

    12 % 井冈·蜡芽菌水剂200 mL~250 mL或20亿孢子/ g蜡质芽孢杆菌150 g~200 g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70 mL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 g24 % 噻呋酰胺 悬浮剂20 mL40 %己唑醇悬浮剂4 mL5 mL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 g25 g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喷雾

    要在下午4点以后施药,均匀细喷雾。每667 m2用水量30 kg~60 kg

    稻瘟病

    2%春雷霉素水剂100 mL1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20 g~30 g或20亿孢子/ g蜡质芽孢杆菌150 g~200 g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30 g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 g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喷雾

    预防穗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每667 m²用水量30 kg~60 kg

    稻曲病

    12.5%井冈·蜡芽菌水剂300 mL或6·10%井岗·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 g~120 g或20亿孢子/g蜡质芽孢杆菌150 g~200 g或10亿孢子/ 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75 g~100 g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 mL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 g12.5%氟环唑悬浮剂6 mL7.5 mL或等量有效成分的其他剂型。

    喷雾

    在破口期前7 d10 d和齐穗期各施1次药。每667 m²用水量30 kg~60 kg

    1.  

    5.3.3.1  合理灌溉。灌溉水质应符合NY/T 5116的规定,返青期保持浅水层,分蘖期湿润灌溉,苗数达到穗数的80%~90%时开始露田和晒田,采取多次轻晒,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生长和壮秆健株。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浅水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收获前7 d左右断水。

    5.4 抽穗扬花至灌浆期

    5.4.1  稻曲病预防。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7 d~10 d,如天气预报将遇两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或凝露雾霾天气多、田间湿度大时,应及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高湿、气温适宜时,7 d后第二次施药;对感病品种,孕穗末期施药预防。具体用药参见附录A。

    5.4.2 稻瘟病防治。按GB/T 15790,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或急性病斑时,及时防治稻瘟病,在孕穗末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用药参见附录A。

    5.4.3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根据测报监测情况,田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突增,达到防治指标时,按NY/T 2737,使用药剂防治,用药参见附录。

     

    1.  

    2  水稻生产上禁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种类

    农药种类

    名称

    限用原因

    无机砷

    砷酸钙、砷酸铅

    高毒

    有机砷

    甲基胂酸锌(稻脚青)、甲基胂酸铁铵(田安)、福美甲胂、福美胂

    高残留

    有机锡

    三苯基醋酸锡、三苯基氯化锡、毒菌锡、氯化锡

    高残留

    有机汞

    氯化乙基汞(西力生)、醋酸苯汞(赛力散)

    剧毒、高残留

    有机杂环类

    敌枯双

    致畸

    氟制剂

    氟化钙、氟化纳、氟乙酸钠、氟铝酸钠

    剧毒、高毒、易药害

    有机氯

    滴滴涕、六六六、林丹、艾氏剂、狄氏剂、五氯酚钠、氯丹

    高残留

    卤代烷类

    二溴乙烷、二溴氯炳烷

    致癌、致畸

    有机磷

    甲拌磷、乙拌磷、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乙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治螟磷、蝇毒磷、水胺硫磷、磷胺、内吸磷、毒死蜱与三唑磷

    高毒或中毒

    稻瘟净、异稻瘟净

    异臭味

    氨基甲酸酯

    克百威(呋喃丹)、涕灭威

    高毒

    二甲基甲脒类

    杀虫脒

    致癌、致畸

    拟除虫菊酯类

    所有拟除虫菊酯及复配产品

    对鱼毒性大

    取代苯类

    五氯硝基苯、五氯苯甲醇(稻瘟醇)、苯菌灵(苯莱特)

    国外有致畸报道或二次药害

    苯基吡唑类

    氟虫腈

    对甲壳类水生生物和蜜蜂具有高风险,在水和土壤中降解慢

    二苯醚类

    除草醚、草枯醚

    慢性毒性

    00001注:以上所列农药是目前国家明令禁用或限用的农药,该名单将随国家新规定而修订。

     

     

     
  • ·  协会概况
  • ·  信息中心
  • ·  统防统治
  • ·  联系我们
  • ·  会员单位
  • ·  病虫信息
  • ·  植保技术
  • ·  产品展示
  • 河南省植物保护新技术推广协会  2025  版权所有